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精品课程 > 正文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精品课程

重庆市精品课程---土壤学

来源: 日期:2014-07-14点击:

发布时间2016-02-02 22:46:54 作者: 浏览次数:次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土壤学为一般农学专业基础课从西南农学院1950年建校,就在土化系设置土壤教研室,有土壤学实验室、土壤地质实验室。有自编的土壤学讲义,土壤学实验指导及野外实习指导材料。面向土壤农化、作物、蔬菜、果树、茶叶、蚕桑、植物保护等所有农学类专业,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管理专业开课。

1950年侯光炯教授到西南农学院农化系任教,最先使用的教材是侯光炯院士主编的《土壤与土壤肥力》讲义,主要授课教师有侯光炯、曾觉廷、国家级人才乐、黄希素、毛炳衡等。1950年~1953年,侯光炯教授带领土化系学生(如毛炳衡、汪国良、罗极天和廖先苓等)进行川、康、川中南土壤学野外实习(建国后第一次“川康土壤调查”)和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土壤调查考察,边实习、边调查、边教学,打钻取样,采集标本,查看环境植物、研究土壤剖面形态,辨别土质土性、访问农民识土、用土、改土经验,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具有为农业生产服务思想和真知实干的土壤骨干。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如赖守悌、国家级人才乐、刘绍元、陈世正等均成为土壤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带头人。1973年春,侯光炯教授在四川简阳县建立了第一个农村科研基点。基点成立后,蒲富永、黄世坤等中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到基点开展土壤学野外教学实习。

1978年起使用侯光炯院士主编的《土壤学(南方本),农业出版社出版。主要授课教师有宋光煜、余杰、黄希素、毛炳衡、陈世正、杨邦俊、王祖谦等;1980年,侯光炯教授在指导宜宾的土壤普查工作中,选中了土壤种类比较齐全、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的长宁县相岭镇作为农村蹲点的基地,以“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为指导,针对省和宜宾地区大面积冬水田低产问题,开展了“水田半旱式免耕栽培”试验,取得将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这一理论成功实践的重大成果。1986年,侯光炯教授在宜宾建立了自然免耕研究所,成为土壤学教学实习基地之一。

1989开始使用朱祖详院士主编的《土壤学》教材,并参考谢德体教授编写的《土壤学基础》,主要授课教师有宋光煜、陈世正、谢德体、屈明、杨剑虹、魏朝富等。并在此期间收集、整理和组建了全国土壤剖面整段标本,建立了土壤学标本馆。

2003年起使用的教材为黄昌勇教授主编的《土壤学》,为21世纪全国规划教材。主要授课教师有蒋先军、屈明、李振轮、高明、周鑫斌、李航、朱华玲等。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成果,本课程成为院、系重点建设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从开设以来,师资进行了很多的传承和接替,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不断的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加大了课程建设管理力度和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教师们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教学热情不断高涨,进行了包括教育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技术等在内的土壤学教学改革活动,进而推动了该课程的建设。

教师们在承担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业务水平,积极主持主研各项科学研究,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近五年来,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水利部,农业部,四川省科委,重庆市研究项目,国家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课题等数十项,获省(市)级成果多项。在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Plant and soil,Soil Science,土壤学报,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物资源,等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主编和参编出版《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肥料学》、《水田自然免耕技术》、《水田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等教材和专著10余本。科研成果《水田自然免耕技术的应用推广》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土壤生产潜力开发研究》获得重庆科委青年专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重庆市典型岩溶山地脆弱生态过程及恢复技术研究》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三峡库区移民新垦土壤快速熟化与高效利用模式研究》获得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候光炯院士科技先河奖,20余篇论文获四川省、重庆市及校优秀论文奖。

《土壤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强的课程,学生必需学好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和掌握。通过实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我们逐步加强了实验室的建设。

该课程在我校的覆盖面很广,目前已成为4个学院8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和2个学院的专业选修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500多人,受益面广。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着眼点高,对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农学和非农学类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根据《土壤学》课程特点、性质和任务及现代大学生学习上普遍存在的被动和应试学习等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与实践,建立了“合理选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手段,实现直观形象教学;联系资环热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长”的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和实践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完善、内容丰富且信息量大的土壤学课程教学材料体系和“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研讨、问题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的启发式教学体系,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由单向传递变为双向交流、由全部讲解变为部分讲授或归纳、由教理论知识变为教学习和思维方法的“三个转变”;同时,改革课程作业、实验和课程论文环节,设计综合计算题,加强课程论文写作教学,注重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并与课堂研讨式教学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相长,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该项目成果适合在其它专业(农学、园艺、茶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土壤学课程教学中推广应用。

二、教学队伍人员情况

姓名

性别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蒋先军

教授 博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谢德体

教授 博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李 航

教授 博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高 明

教授 博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李振轮

教授 硕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杨剑虹

教授 硕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周鑫斌

副教授 硕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屈 明

副教授 硕士导师

土壤学

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

朱华玲

高级实验师

土壤学

实践教学

三、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1.教学突出体现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的农业土壤学的基本思想及土壤肥力的“生物-热力学”理论,将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而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2.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强化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当前农业现状开设实验;利用地缘优势,建立、完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结合教师科研、研究生论文开展实践教学。

3.教学科研互为促进,双向均成绩斐然,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极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6

电话:023-68251249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大资环研究生会

青听资环

西大资环B站

版权所有 @2022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