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首页

首页

学院新闻

聚焦梁平水稻产业:院士专家把脉,“中心+小院”协同赋能水稻新质生产力

来源: 日期:2025-08-25点击:


821日,重庆市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明月山优质粮油种植基地迎来一场聚焦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调研活动。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中国工程院胡培松院士等业界权威专家,与梁平区领导齐聚,实地考察明月山优质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技术集成成果与梁平粮油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一线服务实践,为西南稻作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活动伊始,西南大学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谭庆军老师向在场嘉宾系统介绍了基地建设全貌。该230亩核心科研示范基地由西南大学与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共建,是中心推进五新(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模式、新产品)本地化引进的核心载体。

在学科协同层面,中心构建多领域联动体系:联合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教授团队主攻水稻品种改良,筑牢优质高产种源基础;携手西南大学资环学院陈新平教授研发土肥水管理技术,从土壤养分维度保障水稻生长;联动西南大学食品学院深耕水稻加工环节,助力提升稻米附加值。同时,中心积极串联政府部门、上市公司、种子及农资企业,形成多方协同合力,为科研与产业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3ad8f6fd815935de3323a0dec1fd74df

科技小院负责人刘彬博士详细解读了绿色种植技术体系。在良种培优上,中心筛选推广多个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良法集成方面,结合当地光温水热条件,借助作物模型优化种植密度,将传统每亩8000-10000穴提升至10000-12000穴,使水稻收获有效穗达每亩18-20万,夯实高产群体基础。

e4988ae687f30c27d3c1c3df2be35691  9bd8a192986149de1d3415de3cbb13ad

为支撑高产目标,中心在关键环节持续突破:研发改良有机肥,兼顾土壤有机质提升、结构改善与成本降低;推出水稻专用控释配方肥并搭配侧深施肥技术,减少10%-20%肥料投入;采用起垄开沟湿润灌溉与轮作制度,提升耕地质量。目前,中心负责的小区试验田亩产稳定800公斤,大面积示范田连续3年亩产超700公斤,远超传统种植水平,且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实现高产、优质、绿色协同。

DSC00876

最后,科技小院常驻博士生梁锦鹏同学围绕两大核心,分享小院实践模式。即小院师生扎根田间,2名博士生(梁锦鹏、王楠)、4名硕士生(申雅婷、孙星姚、王至硕、汪晴雨)累计驻扎超500天,撰写工作日志500余篇,将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则是小院始终聚焦农民需求与农田发展,用心解决实际问题。

f7e35d4560fc2f8cc9c168591f0280c9

在服务实践中,科技小院积极转化中心技术成果:简化集成先进农业技术,通过宣传手册、集中培训送技入户;完成200余份调研问卷,检测上千份土样植株样品,开展10余次专家培训与田间观摩;接待30余次考察交流,工作获主流媒体40余次报道。同时,小院承担人才培养职责,累计培育 300 余名企业技术骨干与新农人,为稻业储备人才。

活动尾声,谢华安院士高度肯定了中心与科技小院的实践价值,认为中心推动的川优6709、神农优452等品种落地,实现三高目标(高结实率、高品质、高产量)与低镉吸收特性,为西南稻区品种优选指明了方向;科技小院下沉一线的服务模式,加速了科创成果转化。

330d96913d7cfb5a6b4fb2bf4f9a3555

值得强调的是,中心与科技小院为梁平稻产业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三方面:其一,绘制产业生态图谱。中心建25人专家智库;小院深入16镇调研,完成超200份问卷、上千份样品分析,协助建粮油大数据库,绘2套生产与生态图谱,为决策供数据支撑。其二,提出绿色高质量方案。中心推三良解决方案V1.0,研发7项技术、2种肥料,集成5套模式、定4项规程;小院建2个科研基地、2个千亩示范方,培育300余名人才,助建服务中心,推动梁平稻溢价20%。其三,开发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建设数智体系,开发梁平稻APP,建数字化示范单元集成智能装备,覆盖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赋能产业升级。

当前,梁平区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水稻单产提升与品牌建设。未来,明月山优质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持续深化五新技术整合,梁平粮油科技小院将坚守一线服务,在政企校协同下,助力梁平稻业从高产高质高效迈进。

40c6c3d9b0cc3a1030085271d398d8dc

(梁平粮油科技小院/供稿、供图,杨茜/初审、编辑,张颜/终审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6

电话:023-68251249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大资环研究生会

青听资环

西大资环B站

版权所有 @2022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