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第十二届重庆科普讲解大赛北碚赛区赛事中,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王帅老师以“科研导师”身份跨界指导的朝阳小学学子,凭借《泥土的生态密码》《蚯蚓的地下“城堡”》等原创作品,从川渝四地78组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青少年组诸多奖项,展现“高校+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成果。
跨界联动:解码“土壤生态圈”
本次大赛由北碚区科技局联合四川省绵阳、广安、巴中三地科技部门共同主办,围绕自然生态、人工智能、生物、宇宙天体等多个方面的科学话题和科学知识,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科普“盛宴”。历时两个月,王帅老师带领支部党员何春波、何竟维,为朝阳小学量身打造了“土壤生态+”系列科普课程。他们基于土壤剖面结构、蚯蚓微生态循环等场景,将农田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前沿课题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趣味实验。学院刘星、张甜老师也共同参与了课程设计。


从实验室到讲台的“双向奔赴”
“我们不是单向输出知识,而是引导孩子用科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王帅老师介绍到,通过设计“土壤侵蚀小实验”“探索土壤里的小动物”等野外实践环节,小学生们化身“土壤医生”,在实践中理解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朝阳小学五年级学生彭译曼在决赛中通过生动讲解“用蚯蚓粪便改良土壤特性”的案例,获评委称赞:“既有童真视角,又具专业深度”。

打造川渝科普协同新范式
土壤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与朝阳小学的此次合作,标志着高校党支部以专业优势向基础教育下沉,既打通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链条,又同步推进农业环境领域后备人才储备。据悉,支部已与朝阳小学达成共识,致力于推动合作常态化,未来将实现“土壤生态研学营”“大学生科普讲师团”等常态化项目落地。

此次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与科普服务深度融合,开创了党建与业务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这种‘硬科技+软传播’模式,对破解科研资源科普转化难题具有示范意义。
土壤研究生第一支部/供稿、供图
张宇涵、王慧琳/编辑
刘星/审核